秋日艳阳高照,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派“绿意”。走进园区深处,可见报废汽车、废弃家电等,这些“弃物”在这里经过一道道工序,神奇地“重生”为高质量的塑料颗粒等新产品、新材料。不久前,中国—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在此揭牌启动。
重大平台,也是重要契机。中国—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、数字经济合作平台、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落地天津,为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机遇。建好用好合作平台、合作中心,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,更好地盘活存量、做优增量,优势与潜能可以化作发展的动力与实力。
抓住用好新机遇,先要“知己”。知的是禀赋,也是存量。用辩证的眼光看,机遇与优势、存量与增量是相对的、动态的,紧密联系、相互转化的。发展建立在“家底”之上,依托资源禀赋才能用好机遇,用好机遇能够创造新的优势、新的增量。在上周开幕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,数智化应用场景非常吸睛。戴上VR(虚拟现实)眼镜,就能体验“开火车”,一家津企带去了基于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培训系统,吸引许多参观者“一试身手”。目前,这一系统已经走出国门。人工智能让人越来越惊艳,既在于开发水平的精进,更在于发展生态的“进阶”。数智浪潮下,以机遇意识审视传统制造优势,数字与产业深度“握手”,产业基础、利好政策、科技研发深度耦合,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字经济生态圈,更多点数成金、以智赋能的故事正在上演。
抓住用好新机遇,要有先见之明。从新机遇看增量,既要看见发展新趋势,也要看见企业新需求。随着“出海”成为企业发展的共识,高新技术产品、高端装备、绿色低碳产品成为中国制造“出海”新增长点。在静海区一个锯业企业,直径从240毫米到4.2米的上千种产品出口印度、巴基斯坦等众多上合组织国家,不仅如此,企业还帮助海外客户进行产业升级。从产品“出海”到品牌和技术“出海”,乃至产业链“出海”,企业“出海”的层次越来越高。从政策、市场开拓、国际人才、跨境金融、权益保护等全方位支持企业“走出去”,更好地服务企业“全生命周期”,城市发展的路也就更宽广。
曾经,有跨国公司负责人将一张中国地图画满了红色圆圈,那是代表他们将扩大业务、追加投资的地方。捕捉变化、把握机遇,善于盘活,精于做优,一座城市的发展将更有“磁力”,铺展更多可能。(津声)